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帝祭祀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鲁 谆


  在乙酉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之际,就”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主题进行研讨,是很有益的。一年一度的黄帝陵祭典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祭祀活动。处于21世纪的今天,祭祀黄帝的重要意义何在?应该达到什么目的?黄帝祭典如何更好地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与探讨的。
  本文拟就黄帝祭祀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的意义,谈一些粗浅认识。
  黄带祭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历代祭祀先祖的最主要的代表。仅从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1]算起,也有2100多年了。明清以来,黄帝祭祀更是持续不断。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每年派大员祭祀黄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除“文革”前后中断十余年外,每年的清明轩辕黄帝祭典,在海内外华侨华人中影响日益扩大。历史的回顾促使我们思考,黄帝祭祀如此延续持久、如此被广大群众所重视,绝非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传说中的黄帝对于中华文明肇始的功德最大。从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某些独特性,来考察黄帝祭祀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必要的。
  一、黄帝祭祀是对于民族先祖开创中华文明的崇敬和缅怀
  著名的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钱穆,在他著的《黄帝》一书中写到:“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在他以前,人类虽然已经开始前进,对事物已经有很多的发明;但是到了他,似乎有一个时间的激剧发展。”[2]这是很有道理的。
  据文献记载,神农炎帝就有很多发明创造,其中主要的,一是发明原始农耕:“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3],“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4];二是发明医药:“尝百草”、和药济人”[5];三是首倡物资交换:“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6]。
  至于黄帝及其诸臣的发明创造,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就更多了。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7],“黄帝作冕”[8],黄帝臣“胡曹作衣”[9],是衣冠的发明者;
  黄帝“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10],“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11],是居室的发明者;
  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12],是舟车的发明者;
  黄帝臣“沮诵、仓颉作书”[13],“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14],是文字的发明者。
  此外,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
  可见,为了满足先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炎黄时期涌现的发明创造是大量的,在原始社会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这都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这些发明创造的领域十分宽广,从衣食住行到弓箭、文字,以至音乐、舞蹈,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而且,这些发明创造不仅对于当时礼会的生存关系极大,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和小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本身表明,长期以来中国广大民众之所以对黄帝无限景仰,深情感念,正是由于他开创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因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越来越多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有关炎黄时期的许多发明创造,在五千至八千年前左右是确实存在的,并非凭空臆造。
  当然,把这些伟大业绩完全归功于个别英雒人物,不尽符合历史真实。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无数先民长期劳动集体创造出来的。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百姓世世代代祭祀黄帝,是因为那个时期先民累积的众多发明创造,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与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的带领和组织是密不可分的。实际上,祭祀黄帝也就是对民族先祖长期奋斗集体创造中华文明的崇敬和缅怀。充分看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领会和把握黄帝祭祀的深层次的意义。
  二、黄帝祭祀是中华文明无与伦比连续性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不少学者论述了在人类几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和优点。黄帝祭祀经久不衰,既是这种连续性的一种表现,也有利于推动这种连续性的延伸。
  人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一般地说就是从黄帝时期算起的。尽管对于黄帝诞生的具体年代有各种不同说法,至今难以考证。但五千年这个概数,则是公认的。对于五千年前的文明始祖,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长期以来祭祀不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其他几大古文明中是未见的。特别是每当国家有难、民族危急之时,志士仁人往往相约来到黄帝陵前,满怀豪情,虔诚祭奠;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战胜困难。黄帝祭祀的这种巨大的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该是多么难能可贵!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这种力量从何而来?归根结底是大家发自内心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即五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把大家牢固地拢在一起。
  历史上不乏生动感人的事例,表明黄帝文化、黄帝祭祀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早在清末,出生于台湾彰化的爱国诗人丘逢甲,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即与台湾人民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他写的许多爱国诗篇中,都着重提到黄带和炎帝。在题为《落叶恋本根》的诗中。丘逢甲写道:“人生亦恋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15]把作为炎黄子孙的台湾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浓烈情感,比做归鸟思念树,落叶眷恋本根。他的另一首题为《登黄帝陵》的诗,说自己“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16]表现了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英雄气概,并以黄帝的业绩鞭策自己。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也曾写下不朽诗篇:“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7]表达了他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献给以轩辕黄帝为代表和象征的祖国和民族的坚定决心。
  不仅如此,远从屈原、曹植到李白、杜甫,近至当代的无数诗人墨客,在他们的诗歌和散文中,都把黄帝当做中华文明的的象征、当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来赞颂,并以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而自豪。说明黄帝已融入中国百姓尤其是民族精英的血脉、灵魂。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将举行隆重纪念,我们不由回想起1937年清明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的一段佳话。从中也可看到,黄帝祭祀对于中华文明持久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团结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黄帝祭祀是对于中华文明统一、和谐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以不长的篇幅讲到黄帝的事迹时,特别提到“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这是十分重要的。黄帝依靠、团结各部落先民,经过阪泉之战打败炎帝、涿鹿之战擒杀蚩尤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也就是被各个部落首领推尊为共主。凭借已经发展起来的实力和建立起来的威严,“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在“北逐荤粥”之后,通过“合符釜山”,黄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了治理,“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这短短的文字,记录了远古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所谓“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表明实现了当时各氏族部落的最初统一;所谓“万国和”,表明构建了早期的社会和谐。这些都是在黄帝的带领下完成的。我国历史上“合和万国”的理想及其实践,其雏形即此。这应是后来“天下一家”与“和而不同”观念的重要渊源。历代祭祀黄帝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反对民族分离、国家分裂与社会动乱,具有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也是黄帝成为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尊崇和祭奠的重要原因。
  以人为本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黄帝祭祀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传统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明以人为本而非以神为本的明显例证,尽管后世在黄帝身上涂抹了一层神话色彩,但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黄帝是人,不是神。这种祖先崇拜的深层内涵,如前面所说,是对于中华大地无数先祖共同开创中华文明的崇敬和缅怀。正因为这样,黄帝祭祀能够超越血缘、种族、宗教、党派的局限,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心理和一致愿望。
  处在21世纪的今天,在祭祀黄帝的时候,如何把古老传统与时代精神更好地结合起来,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黄帝既是中华文明开创者的集中代表和化身,我们祭祀黄帝,缅怀黄帝,就要更加自觉地把黄帝开创的中华文明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传承与创新互相依存的。没有传承,无从创新;没有创新,难以传承。因此,推进现代文明的建设,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我们举办黄帝祭祀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
  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 在黄帝祭祀活动中,要注重并充分体现中华文明。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黄帝祭典本身就要处处体现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
  2.对于祭祀文化,特别是黄帝祭祀文化,要有组织地开展研究。这次研讨会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许多问题有待深化。既要研究黄帝祭祀的历史传统,又要探索如何结合当前实际。既要大处着眼,又要小处着手。
  3.对于炎黄时期的历史文化,特别是黄帝开创中华文明及其深远影响,要组织进一步研究。首先要将学术界尤其是近年来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梳理,哪些问题已经初步达成共识,哪些问题存在不同见解,要理出头绪,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
  4. 结合黄帝祭祀活动,进行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炎帝黄帝时期的历史文化,各地开了不少学术研讨会,也出版了不少书籍,是有成效的。但是,广大青少年,以至干部、知识分子,对于炎黄时期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在一些有炎黄文化遗迹和祭祀活动的地方,情况好一些,但往往局限于本地的某些传说,对于全面情况缺乏了解。我们有责任组织编辑出版一些比较全面、比较准确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包括电子音像、影视出版物。
  注释:
  [1]《史记·孝武本纪》。
  [2]钱穆:《黄帝》,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页。
  [3][6][7][10]《周易·系辞下》。
  [4]《白虎通义·卷第一》。
  [5][8][9][13]《世本·卷九》。
  [11]《新语·卷上,道基第一》。
  [12]《汉书·地理志》。
  [14]《淮南子·本经训》。
  [15][16]《岭云海日偻诗抄》。
  [17]《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

您是第 位访客!